轉貼

耶喜喇嘛 開示
毛坤 恭敬翻譯

二、宗教︰問詢之道

對于一般意義上的宗教,人們有很多不同的看法,對于佛教尤其是這樣。那些僅從很膚淺的,智力層次上考慮宗教與佛教的人們是永遠也不會理解它們的真正的旨趣之所在。而那些持有比這種考慮模式更表面化的看法的人們甚至根本就不把佛教當作一種宗教。

首先,在佛教中,我們對于談論佛本人不感興趣。佛本人也對此不感興趣。他對于人們相信他並不感興趣。所以,直至今日,佛教中並不提倡佛教徒們簡單地相信佛陀。我們總是對理解人的心理,心的本質更有興趣。因此,佛法的實修者們總是試圖理解他們自心的心理態度,理念,洞察力和意識。這些才是真正重要的東西。

否則,如果你忘記你自己和自己的謬見而把注意力集中在某種崇高的思想上--「什麼是佛?」--那你的精神之旅將變成一次夢幻之旅。這是可能的,要小心啊。在你的心中,佛或上帝與你沒有聯繫。它們各是各。你現下在這裡,而佛或者上帝在那上邊。兩者是風馬牛不相及的。所以這樣想是不現實的(指苦苦地去想佛是什麼)。這太極端了。你落入了兩種極端。在佛法中,我們把這種心叫做「二邊」。(指要么執著自我,要么執著佛或者上帝)。

進一步講,如果人類性本惡,那尋求一個更高的思想干什麼?不管怎么說,思想不是現實。人們總是想知道最高成就的一切,或者知道上帝的本質,但是,這學術知識與他們自己的生活與自心毫不相干。真正的宗教應當是尋求自我的實現,而不是一種累積事實的練習。

在佛教中,我們不特別只對追求智力知識感興趣。我們更感興趣的是理解這裡、現下正在發生什麼?理解我們現下的經歷,我們此刻是什麼?我們的本質是什麼?我們想要知道如何找到滿足,如何找到福祉和歡樂(而不是壓抑和痛苦),以及如何克服那種認為我們本性「完全消極」的感覺。

佛世尊自己教誨人們,從根本上說,人的本性是清淨的,無我的,就好比天空本自清明,沒有雲彩,而雲彩來來去去,藍天總是在那兒,雲不能改變天空的根本性質。同樣地,人心也本是清淨的,無我的。不管怎么說,無論你是不是宗教徒,如何你不能把你自己與「自我」分開的話,你就完全受了誤導;你為自己製造了一種完全虛幻不現實的生活哲學,它與現實一點關係都沒有。

不要總是想攫取學術知識,不要想著去了解最高的事物是什麼,你若能夠試著去了知你自心的基本的特徵和眼下如何去應付它,這樣做會更有益。了解如何有效地行動是很重要的︰方法,是進入任何宗教之門的鑰匙,是需要你學習的最重要的東西。

比如說你聽到有個大得令人吃驚的寶庫,裡邊裝著待人來取的珠寶,但是,你沒有鑰匙開寶庫的門︰你所有的關於如何花銷這筆新發現的財富的想像完全是一種幻覺。同樣道理,幻想很棒的宗教思想和「巔峰體驗」(Peak experience)卻又沒有興趣立刻行動或者去找方法,完全還是不現實的。如果你沒有方法,沒有鑰匙,沒有途徑將你的宗教帶入你的日常生活中去,那你還不如喝可口可樂呢--至少它能讓你解渴。如果你的宗教只是主意,那它就像空氣一樣虛無縹緲。你應當很當心,你要去準確地理解,什麼是宗教以及如何將它付諸實踐。

佛世尊自己也曾說過,「『信』並不重要,不要僅僅因為是『我』說的就相信。」這是佛的臨別贈言。「我講授了許多不同的法門,因為眾生各各不同。在你們信奉任何一種教法之前,用你的智查看它們是否與你的心理構造與自心相符(即是否合適、相應),如果我的教法似乎還有道理,對你起作用,那就採用它們。但是,如果你與它們不相應,即使它們聽起來很棒,你也不要去碰它們。因為,它們是為另外的某個人講授的。」

近來,你更不能僅僅是因為某件事是佛說或者上帝說而告訴大多數人他們應當相信它。這對他們來說,是不夠的。他們會拒絕,他們需要證據。但是,那些不能夠理解他們的自性本來清淨的人們,是不能夠理解他們有可能發現自己內心本來清淨這種情況的。他們會失掉這樣去認識的任何一個機會。--(因為)如果你認為自心從根本上是消極的話,你就會傾向于失去所有的希望。

當然,人心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但是,消極的一面是暫時的,很短暫的。你的上下波動的情緒,就好像天空中的雲,在它們之外,人的真實的根本的性質是清淨無垢的。

許多人誤會佛教。甚至連有些搞佛學研究的教授們也只是看字面意思,從字面是來詮釋佛的教法。他們沒有領會佛講授的方法,而這些恰好是佛陀教法的真髓。在我看來,任何宗教的最重要的方面在于其方法︰如何把那種宗教融入你自己的體驗中去。你對此理解得越是深刻,你的宗教也就越是有效。你的實踐變得如此自然、實際,你很容易就了悟你的自性,你的自心,而且無論你在其中找到什麼也不會吃驚。那么,當你能領會你的「自心」時,你將能夠自如地控制它;你用不著那么費勁兒;領會帶來的,自然就是控制。

許多人會想像心的控制似乎是一種緊繃繃的、限制性的「監禁狀態」。事實上,控制是一種自然的狀態。不過,你是不會這么說的,是不是?你會說,心的本性是不受約束的。但事情並不是這樣。當你意識到你的不受約束的心時,控制自然就降臨了,自然得就好像你現下生起不受約束的心一樣。再者,控制自心的唯一途徑就是理解心的自性。你永遠也不可能強行改變你的自心,你的內心世界。你也不可能透過體罰自己,鞭打自己的身體來淨化你的心。那是絕對不可能的。不淨,罪障,或者負面的東西,不管你把它叫做什麼,都是心理上的,精神上的現象,所以,你不可以從身體上來終止它。淨化,要求方法與智慧的善巧的結合。

要淨化你的心,你不必相信某個高高在上的東西--上帝或者佛什麼的。不要去操那份兒心。當你真正意識到日常生活的升降沈浮的本質和你自己的心理態度的特性時,你會自動去想要去實施一種解決辦法。

近來,許多人都對宗教感到失望,他們似乎認為「那東西不管用」--宗教管用﹗它為你所有的問題提供很棒的解決辦法。問題是,人們不理解宗教的特性,所以他們不願意去實施宗教中的方法。

考慮一下物質的生活。它完全是一種焦慮與衝突的狀態。你永遠也不可讓事物向你所希望的那樣發生。你不可能早上一醒來就能決定,你的一天會如何地展開。忘記年、月和星期吧,--你甚至不能夠事前決定一天的事情﹗如果我現下問你,你能不能在清早起來就能定下來這一天如何過,你在每一時刻會有什麼感覺……你會說什麼呢?沒門兒,不是嗎?

無論你如何從物質上使自己過得舒服,無論你如何佈置你的房子--你有這個,你有那個;你把東西放到這裡,你把放到那裡--你永遠不可能用這種方法來對付你的自心。你永遠不可能決定你一整天會是什麼感覺。你怎么可以那樣確定你的心呢?你怎么能夠說『今天我要像這樣』呢?我可以絕對有把握地告訴你,只要你的心沒有控制,仍舊是焦慮與執于兩邊,那就沒有辦法;不可能。我說這個並不是要泄大家的氣;我只是在談心運作的模式而已。

所有這一切要說明的問題,就是無論如何使自己物質上多么舒適,無論你如何對自己說,「哦,這個讓我高興,今天一整天我都會高興,」--實際上,你不可能這樣預定自己的生活。你的感覺自動地在變,變,變。這一點表明,物質生活解決不了問題。然而,我的意思,不是你應當出離世俗世界的生活,成為一名苦行者。我說的不是這個意思。我的意思是,如果你正確領會精神的原則,並相應地行動,你會在生活中找到遠比單單倚賴感官界要大得多的滿足和意義。單是感官世界是不可能讓人心滿足的。

因此,我們把它叫做宗教的這種東西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要讓我們理解我們自己心靈的自性,我們的自心,我們的感覺。不論我們給我們的精神道路取什麼樣的名字,最重要的事情,還是我們要了解我們自己的經歷,我們自己的感覺。所以,上師對于佛法的體驗就是,佛法不在強調「信」,而是首先看重個人的實驗,如何將佛法的方法付諸行動,如何評估這些方法對我們心的影響︰這些方法幫得上忙嗎?我們的心是轉變,或者還是像從前那樣沒有控制?--這,就是佛法。而這種檢查自心的方法就叫做「禪思」。

這是一件個人的事情。你不能泛泛而論。它與個人的理解,個人的經歷息息相關。如果你的道路不能夠為你的困惑提供解決辦法,不能夠回答你的問題,不能夠令你的心滿足,那你就得檢查一下了。也許是你的理解、見地出了什麼錯。你不能僅僅因為你自己試了而不管用,就下結論說,你的宗教出了岔子。不同的個人對宗教有不同的主意,觀點,和理解,而且都可能犯錯誤。因此,你要盡量做到你對宗教思想和方法有正確的理解。如果你在「正見」的基礎上修習「正精進」,你會體驗到發自內心的滿足。因此,你要向自己證明,你的滿足是不倚賴于任何心外之物的。真正的滿足,是從心中生起的。

我們常常感到不幸,而我們的世界彷彿是顛倒的,因為我們相信,外部事物將會毫厘不差地照我們的計畫和期望去運作。我們期望本來就是變化的事物不要變化,指望無常的東西變為永恆。那么,當它們真的變了,我們就變得不安了。當你的房子中有什麼東西破碎了,你變得不安起來,這表示,你沒有真正理解它的無常的本性。當某個東西該破碎時,它就得破碎,不管你是怎么樣去期望的。

儘管如此,我們還是期望物質的東西不朽。凡是物質的東西沒有不朽的。--那是不可能的﹗所以,要求得恆久的滿足,你應當在自己的精神實踐和禪思上多下功夫,而不是把你周遭的世界擺弄來擺弄去的。恆久的滿足,是來自你的心,從你的內部而來。你的主要問題,是你不受控制的、無法滿足的心,這種心的本質,就是「苦」。

知道了這個以後,當任何問題升起時,你不是因為自己沒有遂愿而變得不安,而且用一些外部的活動來敷衍搪塞、岔開自己。放鬆。坐下。用你的心來查看一下局勢。這才是自靜其心與處理問題的更加富有建設性的作法。並且,當你這么做的時候,你可以讓你的內部的識慧增長。智慧是永遠也不可能在一顆焦慮、混亂和煩亂不定的心中生長的。

焦慮的精神狀態,是你獲取智慧的主要障礙。而那種認為你的「自我」(ego)與「心的自性」(mind's nature)是一樣的那種誤見,也同樣是障礙。如果這是你所相信的,你就永遠不可能將它們分開,並且超越自我。只要你還相信,你完全處在「罪」和「消極」的本性中,你就永遠也不可能超越它們。你所相信的很重要,它會有效持久地使你處在誤見當中。在西方,人們似乎認為,如果你與「你的自我」不是一個的話,那你就不可能有生活,找不到工作,或者作任何事情。這是一種危險的幻覺--你不能夠把「自我」和「心」,「心」和「自我」區分開來。這是你的大問題。你以為如果你失去了「你的自我」你就失去了你的個性,你的心,以及你的人性。

這種觀點的的確確不是真實的。你沒有必要為那個「自我」操心。如果你失去「你的自我」,你應當高興才對--你應當高興才對﹗但是,當然會出現一個問題--什麼是「自我」?在西方,人們似乎有如此多的關於「自我」的單詞,但是,他們真的知道「自我」究竟為何物嗎?不管怎樣,無論你的英語有多棒,反正「自我」不是一個詞;這個詞只是一個象徵。實際上的「自我」在你的心中--這就是你認為你自己是「獨立的」,「永恆的和生來就存在的」這種錯誤理念。在現實中,你所認為是「我」的那個東西,根本它就不存在﹗

如果我在這兒要大家深入地查看一下,不用言詞,查看一下他們認為「自我」為何物,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想法。我不是在開玩笑。這是我的親身經歷。你應當查看一下你自己。我們總是非常膚淺地說,「那是『你的自我』」,但是我們壓根兒就不知道事實上,「自我」究竟為何物。有的時候,我們甚至會輕蔑地說,「哦,不要擔心,那只是『你的自我』」,或者類似的話,但是,如果你深究地話,你會看出,一般的人都把「自我」當作了他的個性,他的生活。男人們感到,如果他們失去了「自我」,他們會失去他們的個性,他們也就不再是男人了;而女人則感到,如果她們失去了「自我」,她們就會失去女性的特徵。這不是真的。完全不是﹗儘管如此,依西方人對生命與自我的詮釋,好像還真是這么回事情。他們認為,「自我」是在社會中生存的基本的東西,在這個意義上,「自我」是某種積極的東西,如果你沒有了「自我」,你就和這個社會格格不入。你更深地探究一下--在精神的層次上,而不是在肉體的層次,這是很有趣的。

甚至連許多心理學家也是在如此膚淺的層次上描述「自我」,以至於你會認為,它真是一個實體。從佛法的觀點來看,「自我」只是一種心理概念,不是一件實物。當然,「自我」的症狀是可以向外表現出來的,比如,當某人發怒時,他的臉和身體會反映那種振動。但並不是憤怒本身,它只是一種憤怒的症狀。同樣地,「自我」不是它外在的表像,而是一種精神原素,一種心理的態度。你不能夠從外面看到它。

當你禪思時,你可以明白今天你為什麼興高采烈,明天你為什麼沮喪頹廢︰情緒的動盪是由你的心引起的。那些不反身內省的人們往往會得出很膚淺的理由,比如,「今天我不高興是因為太陽沒有出來,」但是,在絕對大數時間裡,你的情緒動盪主要是緣于心理的原素。

當起大風時,空中的雲便消散,又成了籃天。同樣地,當領悟自心的強大的智慧升起時,「自我」的陰雲也就消失了。在這個「自我」之外,即這個焦慮不受控制的心之外,是永久的平靜與滿足。這是就為什麼世尊會對你的積極面和消極面都進行了深刻的剖析。特別是當你的負面的心升起時,你不是去害怕,而應當更靠近佔去審察它。

你看,佛教絕對不是一種圓滑的宗教,處處迴避不敢進攻。佛教只是精確地說出你是什麼和你的心現下在這裡干什麼。這就是它有趣的地方。你不可能只希望聽到積極的東西。當然你有積極的一面,但是你本性中消極的一面呢?要想獲得對兩者的公正理解,要想獲得對你存在的整體的理解,你得既要看自己的消極特徵,也要看積極特徵,不要試著去掩蓋它們。

我現下沒有更多要說的了,但是我會很高興回答大家一些問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oyce72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